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學設計 莆田二中 蘇建申 【教材分析】 本框屬于人教版必修四《生活與哲學》教材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二框題。內容主要分兩目,第一目主要介紹價值判斷與選擇的含義、產生、要求以及社會歷史性特點第二目主要介紹影響價值判斷與選擇的因素、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的條件及正確處理集體與個人的關系等。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基礎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前三單元及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因此,學生已經有相應的知識鋪墊,具備學習相關知識基礎。高二學生具備一定的哲學常識知識,通過半個多學期的哲學生活知識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哲學生活基礎知識,為本框題的學習準備了一定知識的基礎。 學生能力分析 :高二學生擁有一定生活體驗,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篩選能力、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具備初步邏輯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學生心理分析:學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維、能力、氣質與性格等。高二的學生即將面臨高考,因此,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和疑惑。對于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我們社會的發展應該持什么態度和觀點,學生已經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現在獨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條件,但是社會很多的價值誘因導致他們選擇與判斷的迷茫,因此學習本框題有它特有的意義。他們的可塑性很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設計思路】 教育理念: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不再把學生看作是純粹的知識接受者,而是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互動的教學氛圍。同時要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從而使學生能夠自主獲取知識,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本教學設計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帶動教學內容的講授。較多的學生活動設計使學生能夠充分思維、積極合作、加強交流,學會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獲得深刻的理性認識。整節課的設計都貫穿著情感教育,促進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教育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教學方法: 總的來說創設情境,啟發引導同學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1)結合生活中對待器官捐獻的社會現狀,深入領會哲學價值判斷與選擇價值的概念。 (2)搜集新聞熱點,讓學生感悟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標準。 (3)結合趣味哲學案例,合作探究,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什么叫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 理解:價值判斷的獨特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運用: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價值標準;價值沖突和價值標準。 能力目標:聯系實際,分析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通過事例總結概括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價值標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理解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正確認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從而正確地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教學重難點】 1、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重點)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征(影響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因素)(重難點)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韓紅的MTV《天路》。 復習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導入方法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導入課堂:什么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這就是我們這一框題所要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板書) 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含義、關系(板書) 多媒體課件展示:從2015年歌手姚貝娜捐獻眼角膜以來,器官捐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2015年中國完成器官捐獻2766例,捐獻大器官7785個,超過2013年與2014年捐獻數量的總和。2016年上半年,中國完成器官捐獻大器官5029個,捐贈案例較去年同期增長45%。器官捐獻事例在網上熱傳,感人的同時,也折射出中國公民捐獻器官的自愿度正日益提升。
多媒體顯現材料: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非自愿死囚器官,自愿捐獻成為器官移植唯一渠道。據網絡調查問卷顯示,年齡、受教育程度與行業的不同,捐獻意愿差別比較大。受教育較高的年輕人意愿比較高,醫護行業的捐獻意愿也是比其他行業稍高。賜予他人生存的條件,同時延續自己的生命是選擇得最多的捐獻理由,有相當部分受訪者基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或者自身的信仰而做出不愿意的選擇。 結合人們對器官捐獻截然不同的反應,引導同學們導出下圖,明確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含義及其關系:
價值判斷含義: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斷; 價值選擇含義: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價值取向。 同學總結回答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之間的關系。即: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體現。 設計意圖:人們對器官捐獻截然不同的反應,同學比較熟悉,能水到渠成完成對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含義及其關系的學習。 學生看書思考問題:人們的同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否一直是正確的呢?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老師總結,比如武松打虎,在宋代就是打虎英雄,而在當今則是捕殺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是一種犯罪(點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導入: 設計意圖:通過設問和打虎事例自然過度到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征(影響因素)(板書) (1)社會歷史性(板書):依據、含義、意義 介紹馬永順的事跡,思考: ① 為什么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評價?馬永順從砍樹勞模向到栽樹英雄的轉變說明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什么特征? ②為什么他砍樹與栽樹兩種不同的價值判斷與選擇都得到了贊揚? ③這啟示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應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老師總結(點明馬永順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符合當前的生態規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即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并把握其意義。(問:那么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有什么方法論意義呢?) 多媒體材料:二胎政策 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面推行,1982年定為基本國策,2001年成為國家的法律。主要意義是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增長過快的情況。 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在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勞動力減少的背景下,這一政策積極調整既順應了群眾對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也有助于優化人口結構。這一政策并非對以往計劃生育政策的否定,而是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節點的政策新選擇,并不會對當前人口形勢產生太大沖擊。 【問題探究】 師:同樣是遵循人口發展規律作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為什么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口政策會有比較大的變化? (源于對當時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結合二胎政策引導同學們思考、討論、回答: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有什么方法論意義(略)。 點明符合我國人口發展規律、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為后面的標準埋下伏筆)。 ①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認識角度) ②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實踐角度) 師:各種價值判斷很價值選擇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設計意圖:通過馬永順的事例和二胎政策讓同學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二胎政策對學生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的意義,學生沒有那么枯燥無味,有利于化解難點,效果很好。 (2)主體差異性(板書) ①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階級性)(板書) 接下來大家一塊讀一讀下面這首中唐詩人李約的詩《觀祈雨》,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同時同地的人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老師總結,這是由于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不同。強調階級性。 以醫生(認為是一個殘廢人)、老學究(認為有傷風化)、藝術家(認為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對于《斷臂的維納斯》這個雕塑的不同見解的漫畫為例,引出問題,老師總結,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也就不同。 ②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不同。(板書) “全國模范法官”、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鄒碧華與司法系統“首虎” 最高法院副院長奚曉明的不同人生軌跡,得出結論: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③立場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不同。(板書) 結合中國人器官捐獻意愿的差別,進一步引導同學:角度、立場的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不同。 設計意圖: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主體差異性,總體上學生比較好理解,通過以上事例,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升華,為下面教學“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 作鋪墊。 這三點總結為一點就是主體差異性。 下面進行一下小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或者是影響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因素。 讓學生看課本P101,找學生回答問題,人們進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最高價值標準和最高價值追求分別是什么? 提出思考問題,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找學生回答問題,教師進行總結。 3、如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板書) (1)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板書) (2)必須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板書) 由課前的韓紅的MTV《天路》對西藏的贊美,結合現在達賴喇嘛的價值選擇:謀求西藏獨立,恢復封建農奴制;結合蔡英文總統的種種倒行逆施。你們覺得他們實現的可能性大不大?總結:他們的選擇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設計意圖:由于上面做了大量的鋪墊,這個知識點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時經常會發生利益沖突。當我的利益與他人(社會)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我”的選擇是什么?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讓學生看課本P102,回答這個問題,老師總結。 【現場調查】 (1)利己但不損人; (2)先人后己(他人為重自己為輕); (3)先己后人(自己為重他人為輕,但是盡量兼顧); (4)只要利己,可以不顧他人,不擇手段,損人以利己。 結合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飛行員余旭烈士的事例(不言復員轉業,獻身國防,從事危險的空中飛行表演,2016年11月12日壯烈犧牲,為余旭網上靈堂“獻花”的網友已達千萬),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4、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板書) ①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要把個人、集體和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 ②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 ③當個人利益同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考慮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設計意圖:通過現場調查和余旭烈士的事例,形成對比,使得上面的觀點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說教的尷尬。 本課小結:本節課圍繞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從三個方面展開: 1、是什么----含義、關系 2、為什么----影響因素(特征) 3、怎么辦----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的關系。 結束語:面對社會的轉型,價值觀的多元化,蕩滌著我們的心靈,考驗著我們的選擇。青年要學會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板書設計: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關系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 (1)社會歷史性 (2)主體差異性 ①社會地位、需要不同 ②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 ③立場不同 3、如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必須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4、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 課堂練習: (2013福建文綜)生態文明建設呼吁富于時代精神的消費觀念。近代以來,西方社會有人推崇消費主義,強調可推動經濟增長,鼓勵人們無節制消費,把消費和占有更多物質財富作為人生成功的標志。消費主義導致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惡化。 中國傳統社會崇尚勤儉節約,提倡節省實用,主張節制消費。勤儉節約的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內涵與時俱進。當代中國,人們對勤儉節約有了新的認識。 同學們經過合作探究認為,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勤儉節約的時代內涵應是:尊重愛惜勞動成果,適度消費,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 結合材料,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知識,指出消費主義的錯誤。 答案: ①人們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遵循客觀規律,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② 消費主義鼓勵人們無節制消費,把消費和占有更多物質財富作為人生成功的標志,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違背了客觀規律,危害了人民利益。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課后精練:練習冊 【教學反思】 1、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知識脈絡講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打破教材原有體系,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記憶和理解運用。 2、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本節課以圖片和時事導入,使問題產生于真實的情景,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3、善于開發教學資源,注重學習能力培養。在本節課中,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實際開發學習資源,并通過引導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問題的探究、解決等整個教學過程,既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 4、在一些細節上沒有處理好,使得一些過渡不連貫,這需要以后加以糾正和完善。 |